《高家堡,一个诗意的小镇》
杭建新
在高家堡,你总能被故乡瞬间的某种氛围所感染、唤醒。
张凌云先生曾说过一句话:“高家堡就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!”带着一份愉悦的心情,带着一种寻找十月赞歌的念头,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世外桃源的博物馆,感受着龙泉寺下秃尾河的那段源远流长!
十月的风悄悄地吹走了头一晚秋雨埋下的一丁点情绪。那些南门城墙上的五星红旗在游客的眼里,如同祖国在一个人心中,永远的伟大、庄严、幸福。古镇是和谐而又朴实的,在它的每一个拐角处,你可以想象着从前光阴的故事。孩童会叫喊着穿梭于街头巷尾,老者拿着旱烟锅子,在他们的谈笑风生中,曾出现过一幕幕记忆之间的趣闻轶事。母亲与共和国同龄,55年前在喜庆的锣鼓唢呐声中,从石峁村走过南大街。神一样的中兴楼见证了他们的喜气洋洋,再想象一下,父亲打马而过石峁村,若干年后,他是否记得西大街杭家大院,那棵象征月老的葡萄树,许下属于那个年代的山盟海誓。
站着、走着或坐在南广场前,所有的思绪会随着音符活跃起来,所有的思想在高昂动情的诵读中醒来,古镇,一首诗的琴弦,一本书的灵魂;它的厚重感在游子的笔墨里,化为一缕阳光,化作几许乡愁。
青石铺满的窄窄古巷,褪色的瓦面上,几只小麻雀在游客的视觉里,就是一幅画里,诗意的点缀。中午时分,游客逐渐多了起来,地地道道的神木羊杂碎、素哨子饸烙面,百年老字号“自兴成”手工月饼,传统的土制吊炉,俗称鏊子。以及夜娃凉粉摊前,吸引了许多游客。尤其是在文旅集团堡物文创小屋里,你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旅游纪念品,还有本土作者的著作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。古镇因为有了它的传奇色彩,有了它的人文地理,从喧嚷中,不难发现堡了的人,在时代的篇章里再次脱颖而出。
多久没有这样了,我在问自己,为什么心中突然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,就在此时此刻,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。仰望着蓝天,风依旧吹过中兴楼,那扣人心弦的风铃,在呼唤着,在欢笑着。
翻阅查找资料或听年长者讲述,在清《神木县志》载:古城始建于明正统年间,距今大约600年的历史,是陕北地区一座保存完整的明城堡。它有着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,比如说城墙上每隔数十米就有马面突出,俗语“城小拐角大”其实也是为了军事防御。还有传闻康熙帝出访到高家堡,感应城隍庙其灵异,敕封“灵应侯”也就有了“城小神灵大”。
在高家堡颇有意思的一句话,那就是“高家堡的女子,天上的冷子。”本土作家韩万胜先生曾写过《高家堡的女子》,很幽默风趣地解释出让她们背了多少年来“好名声”,精明能干、刀子嘴豆腐心,也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美谈与笑料。青年作家惟岗笔下的高家堡女子有着独立、自主、理性的一面,而且不是胡搅蛮缠的那种厉害。关于女王的传说,在这里,你会听到更有神秘感的,如同海市蜃楼,驱使着你在某个艳阳天,沿着那条黄金大道,与朝圣者一样,去朝拜,那是种兴奋和惊讶之感。
古镇和堡里的人与朝阳一起迎来送往着每一位寻隐者。总感觉自己作为一名高家堡的人,对于它的前世今生了解甚少,掌握的人文地理知识很薄弱。只有在梦乡,或每一次踏入城池的那一刻起,我的心中瞬间充满了活力。对古城历来繁华文明、交通经济军事上所处的重要性有所敬畏、惊叹,对比是此刻最有说服力的。它现在还保留着上世纪70、80年代建筑风格般的色彩、画面感,也有着恢复百年前古典、书香的四合院。因为有了最早《温州一家人》、《以法之名》剧本的拍摄、播出,以及电视剧《平凡的世界》播出后,古镇一改以往冷寂,名声大噪,以原西县为主题背景出现在大众的视觉里,让更多的人纷涌而来,寻找着路遥先生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孙少安、润叶,孙少平和田晓霞,一段刻骨的情感故事。在古镇你看见的听到的一定是最有诗意而又憨厚的乡土气息,却依旧有着大家风范的文化底蕴。这些离不开政府、文旅集团的鼎力打造,旅游带动了经济,也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节奏感相连起来,一并走进世人的印象中,验证了一句话:跟着时代走,与时俱进。
话匣子打开了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沿着西街,擦肩而过的不一定是你的梦中人。东风照相馆前咔嚓咔嚓声里,留住岁月的一次暖心。总能沉浸于陕北歌手贺国丰倾情演绎的《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》、《一对对鸳鸯水上漂》曲调中。再次眺望这片毛乌素沙漠中的古风古韵,再次轻抚历经百年风雨中的杭家大院,我不敢聆听它的咯吱声,不敢凝视年轮之间逝去的往昔。唯独在一首写满乡愁的诗歌中,渐渐远离浮躁、喧嚷、安静下来。
同事说很想去拉萨,想象着在那里,一个人灵魂会被震撼、洗礼。我说那是拉萨太干净了,信仰就是向往的世界,精神的动力。高家堡也会成为我们向往的诗意小镇,除了它拥有“小北京”、“旱码头”、“小江南”的称呼。还因为它的神奇、神秘。
如果一个人一生选择要去的地方,请一定到高家堡来。在龙泉寺读一首《在石峁山》,万佛洞上觅诗问禅,当口弦琴在皇城台响起,一朵朵格桑花保你神采奕奕、笑口常开。
阅读 37469 评论 63